欢迎访问北疆思政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2024-03-16 来源:经济网 阅读次数:646
“德医融合燎原计划”是内蒙古医科大学“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之一,也是学校融合思政课程育人和课程思政育人工作的创新实践。项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构筑内蒙古自治区医学特色“大思政”育人格局为导向,将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彰显育人实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党委领导 统筹完善思政教学体系
学校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党建为引领,优化顶层设计,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以完善德育工作体系、增强德育工作实效为着力点,不断加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实践探索,实施“德医融合燎原计划”,完善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案,通过搭建思政课程团队建设平台和构建“一体化”学习机制,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和思政课建设,将思政课程建设与学校党建相结合,既为课程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也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拓展了新载体、新途径。这是内蒙古医科大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内容。
医德融合 丰富思政教学资源
内蒙古医科大学思政课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学史和医德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同时,学校结合医学专业学科特点,优化、充实人才培养方案和课堂教学目标,挖掘专业课程教学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和思政元素,提炼出课程中蕴含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专业思想、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建设了一批凸显德育元素、彰显德育功能的优质课程和教学素材。
学校充分挖掘校史资源,引领医学价值塑造,推出原创话剧《生命之歌》、《大医—苏荣扎布》、《中国医生贺希格》,推进“美丽内医大”“人文内医大”等品牌建设。深入挖掘学校作为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医学院校,推出以学校建校元勋为内容的“内医大品格”特色课程,全校共上一堂思政大课。立足内蒙古优质资源和丰富的实践场景,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以“追寻总书记足迹 走读新时代内蒙古”行走的思政课形式,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贴近现实,积极探索“大思政课”的实现路径,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内医大”思政教育格局。
内外结合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内蒙古医科大学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开设校内“第二课堂”,积极探索全方位、分众化、广覆盖的实践教学模式。与中央民族大学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与呼和浩特博物院共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与昭君博物院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自治区四个厅局委联合评选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基地”。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对培养有本领、有情怀、有担当的人民群众健康守护者和医疗卫生事业接班人具有深远意义。
学校依托“思想政治+医学”教育教学平台,建成“思想政治教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为各门思政课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支撑,补充了思政课课堂教学手段的不足,创新了思政课理论教学模式。学校以揭榜领题形式承担教育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蒙古生动实践师生读本》和《“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思政讲义》编写工作。在教学改革中,各门思政课把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各地、各行业在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好的经验做法纳入课堂教学,坚持多层次统筹开发案例素材,多角度强化育人导向,多形式讲好内蒙古生动实践故事,促进案例内容与思政课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贯通融合,切实将内蒙古社会资源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实效,让大学生了解新时代内蒙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就。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内蒙古医科大学做好统筹谋划,将“大思政课”建设纳入全校党建工作,围绕党的创新理论、时事政治发展等不断优化教学资源、教学案例,及时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到各门思政课,体现在育人成果上。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引导学生践行新思想、适应新时代、展现新作为。